提到刘备的长子刘禅,很多人眼前会浮现出来这位低智懦弱无能的蜀国后主。因为刘禅举国投降,并且移居到魏国的国度洛阳,乐不思蜀。但这事不能完全怪刘禅,毕竟当他接手蜀国时,蜀国已经是举步维艰。所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刘备留给刘禅的本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国家,同时面临的对手太强。
公元223年,刘备一病不起。在弥留之际,召诸葛亮于病榻前托孤。此前刘备的长子虽已被立为太子,但是刘备并没有立遗嘱任命刘禅继承他的皇位。于是在这一天把诸葛亮召集在床前说,我这个儿子,你要是觉得可以就扶持他(意思就是任命刘禅登基了),你要是觉得他不行,就取而代之(意思是让诸葛亮自己登基)。诸葛亮自然明白刘备的意思,这是立遗嘱,任命刘禅登基。
刘禅顺利登基,成为蜀国的第二任皇帝,政权顺利过渡,此时刘禅刚满16岁。诸葛亮继续秉承对刘备的忠诚,扶持新主。刘禅也视诸葛亮为相父,丝毫不差延续父亲对诸葛亮的器重,以及善待关、张后人,此时蜀国国内内百业待兴,外部曹魏势力虎视眈眈。
诸葛亮还是秉承他一贯作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方面同吴国握手,达成共同抗曹的共识,另一方面亲率军队出征北伐。在十多年的征战生涯中,有败有胜但是对于蜀国局面没有太大的影响。在诸葛亮在外征战的十几年里,蜀国扩大农业生产,百姓虽无盈余,但也安居乐业,这也算是诸葛亮“无用的北伐”带来的回报吧。
刘禅接手的是一个烂摊的,人们恨刘禅的无能,刘禅大概也会叹息蜀国的“气数已尽”,所以一切只能是“尽人事,听天命”。而面对诸葛亮,他也什么都不能说,只能遵照父亲遗愿,对诸葛亮百般尊敬。刘禅只是接手父亲的江山,而诸葛亮同样也是继续匡扶蜀国国君,从岗位职责上来说,二位并不冲突,更何况他们还有私人关系在里面。
诸葛亮是忠臣,刘禅也算是好皇帝。古往今来君臣关系能够达到这个程度,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做臣子的能够得到皇帝最大的信赖和尊敬,做皇帝的也能够放手让臣子全力去做事。而根据蜀国的局面和刘禅、诸葛亮的能力,他是各自做的都是极好的。
假使刘禅想要放飞自我,那么诸葛亮是不是刘禅的拦路虎?答案是肯定的,诸葛亮一定会百般劝阻,甚至以他的辈分来压制刘禅。但诸葛亮的出发点是希望刘禅走正途,刘禅黑化的假设是不成立的。因此刘禅和诸葛亮的关系是最和谐的君臣关系,诸葛亮不是刘禅不敢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