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三六零分类信息网!老站,搜索引擎当天收录,欢迎发信息
免费发信息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 海西分类信息网,免费分类信息发布

《自然》最新研究:养殖鱼比野生海鱼更安全

2019/8/24 23:40:55发布125次查看
中国水产频道报道,
《自然》杂志8月7日最新研究发现:海鱼类体内甲基汞的含量越来越高,越来越毒!
甲基汞含量越来越高,海鱼越来越毒
越来越多的调查发现,我们餐盘中的海鱼越来越毒了。2019年8月7日发表于《自然》杂志一份研究发现,鱼类体内甲基汞的含量越来越高,其元凶是我们常常提到的一个词:气候变暖。
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elsie sunderland教授指出,甲基汞是一种神经剧毒物质,会在体内蓄积,与持续到成年的儿童长期神经认知缺陷有关。甲基汞通常由水体中的汞与不同环境中的细菌接触形成,水中的藻类会吸收这些甲基汞,因此吃藻类的鱼也会吸收这种物质。水体中食物链顶端的大鱼吃掉这些小鱼时,甲基汞会进一步蓄积,它们最终积累了越来越多的有毒物质。接下来这些鱼就会出现在我们的餐桌上。
数据表明,鳕鱼、大西洋蓝鳍金枪鱼和剑鱼甲基汞含量均出现上升,这些食肉鱼类甲基汞含量比自然环境中高100万倍。另一项数据则显示,美国消费者可接触的82%的甲基汞来自于海鲜产品,其中近40%来源于金枪鱼罐头。
有一个反常的现象,20世纪70年代以来,水体中甲基汞含量下降了6%—20%,但鱼类体内甲基汞含量反而增加了。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大西洋缅因湾生态系统30年的数据,对其变化原因进行解释。
专家发现,通过研究鱼类的饮食可以解释甲基汞含量变化。在20世纪70年代,由于过度捕捞,缅因湾的鲱鱼数量显著减少,鳕鱼和狗鱼转而捕食其他鱼类。鳕鱼捕食鲥鱼和沙丁鱼,这些鱼类体内甲基汞蓄积量低,结果鳕鱼的甲基汞含量也下降了。狗鱼则捕食鱿鱼和其他头足类动物,这些动物体内甲基汞含量比鲱鱼高,因此狗鱼体内甲基汞含量上升。
但是,单从饮食的变化上不能解释金枪鱼甲基汞含量上升的原因,数据显示,2012年至2017年间,研究人员发现大西洋蓝鳍金枪鱼甲基汞含量每年增加3.5%。sunderland分析,造成甲基汞含量不降反升的原因,应当归咎于全球气候变化的不良影响。
气候恶化、海水变暖是主因
缅因湾则是世界水温上升最快的水域之一,墨西哥湾流的北移和海洋环流的十年振荡导致缅因湾前所未有的海水变暖。1969年是水温的最低点,之后的水温在不断上升。金枪鱼是一种高速游动的洄游物种。因此,它们体型较大,游泳消耗了大量的能量,需要吃得更多来保持速度和灵活性。水温越高,游泳需要消耗的能量就越多,这意味着它们吃的小鱼越多,最终导致甲基汞的摄入量和累积量上升。
利用所收集的大量数据信息,专家作出了一套预测海鱼甲基汞含量增加的模型,这个模型可以观察各种原因导致的甲基汞变化,就像现实世界发生的一样。模型表明,对于一条5公斤的狗鱼来说,海水温度上升1度,可导致体内甲基汞含量增加70%,而鳕鱼的增幅是32%。模型还可以推算,从1970到2000年,大西洋蓝鳍金枪鱼甲基汞含量估计增加了56%;
sunderland总结,无论生态系统发生哪些变化,减少工业的汞排放都是第一位的。但是如果我们想要减少鱼类乃至人体对甲基汞污染的暴露趋势,就需要多管齐下。气候变化加剧了人类通过海产品对甲基汞接触,因此为了保护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我们需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还要对渔业捕捞做合理规划。
甲基汞含量上升,还能放心吃鱼吗?
鱼类甲基汞含量上升,我们还能不能放心吃鱼?美国fda建议,鱼类可以带给我们多种营养,同时目前多数鱼类的汞含量其实是很安全的。2017年1月,fda和环境保护局(环保局)发布了一份参考说明,帮助消费者根据汞含量更容易地了解多吃或少吃的鱼类种类。
“最佳选择”列表中的水产品包括鲑鱼、虾、鳕鱼、罐装轻金枪鱼、罗非鱼、鲶鱼和鳕鱼、比目鱼、黑线鳕、螃蟹、蛤蜊和鳎鱼等。
还有一些品种低一档,属于“好选择”,包括蓝鱼、比目鱼、石斑鱼、安康鱼、石斑鱼、鲷鱼和条纹鲈鱼(海洋)等。
每个人都避免食用汞含量高的七种鱼:鲭鱼、马林鱼、橙连鳍鲑、鲨鱼、旗鱼、墨西哥湾方头鱼和大眼金枪鱼。
吃海鱼如果实在不放心,特别是给儿童或孕妇等特殊人群食用时,fda建议,我们可以在处理鱼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污染残留。我们可以去掉鱼皮,鱼背部、侧部以及腹部脂肪,鱼内脏,这些都是易于积聚重金属污染物以及其他污染物(如多氯联苯等)的部位。
吃鱼误区:野生鱼更健康
截图:来自新华社
博士爆料:养殖鱼就是比野生鱼更安全
(作者:鲁义善,博士,广东海洋大学教授)
养生专家经常这样划分肉类营养价值:
四条腿的不如两条腿的,
两条腿的不如没有腿的。
而没有腿的食物就是鱼。
知道鱼肉营养价值高而且口感极佳
很多店家就趁机打出“野生活鱼”的招牌招揽客人
而比起养殖鱼来,
沾上“野生”二字,
鱼虾价格昂贵好像变得理所当然
很多消费者就抱着
“花多点钱,吃好点”的心态买单了!
但很多人到现在也许都还不知道
所谓的“野生鱼”
隐藏着多少未知的安全隐患!
“野生鱼pk养殖鱼”
你必须知道关于鱼的这些常识
no.1外观
野生鱼颜色偏色浅,鳞片薄,呈灰白色,光泽明亮,苗条细窄,脊背和肚皮侧线不明显,体色参差不齐;
养殖鱼生活在有一定底泥沉积的静水中,偏深偏黑,鳞片偏厚,个头差异不大。
no.2体型
野生鱼生活在自然、开放水体中,活动范围广,游动频繁,反应迅速,体型瘦长;
养殖鱼生活在限定区域里,活动范围小,游速慢,反应较慢,体型肥满。
no.3内脏
野生鱼油层薄;养殖鱼一般腹部油层厚;网箱养殖鱼和流动无污染水体的野生鱼泥腥味少,池塘养殖鱼泥腥味较重。
no.4营养成分
鱼的营养价值,主要体现在鱼肉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主要看3个方面:一般的营养元素、必需氨基酸和鲜味。而事实上更多具体的实验数据显示,养殖鱼的这些指标均高于野生鱼。野生鱼在脏体比、肝体比方面显著高于养殖鱼,所以,胆固醇较高,当然,不同品种会有差异。
结论:野生鱼在营养价值方面并不比养殖鱼更高。
no.5口感
野生鱼类一般说来会比养殖鱼肌纤维发达,脂肪含量少,口感更筋道,但口感好坏其实还是得取决于进食者的个人偏好,很难说野生鱼的口感就比养殖鱼要好。随着而且饲养技术的成熟,养殖鱼和野生鱼的口感已日渐趋同,不会有很大差别。市民盲目追求鱼的口感,正好给了商家一个赚钱的契机。”
结论:口感好坏因人而异,野生鱼口感好实际上是主观上的“先入为主”。
no.6生长环境
天然水体会受取容纳各种污染物,一旦江河海湖泊的水体遭受到重金属、有机物等物质污染,这些物质在虾米、水草等生物链体内进行了一次积累,野生鱼类再食用这些生物,那重金属、有机污染物以及激素等污染物在野生鱼类体内富集更多。
但是养殖鱼的养殖用水,国家有明确标准,这种水体的洁净度大致相当于可做饮用水源的水质。养殖户在抽取外界的水后,并不能立即用它养鱼,必须经过灭菌、消毒、沉淀等多道程序,待水质检测达标后,才能放进养殖池塘,这样的保障足以抗拒很多不可控的污染因素。
结论:由于野生鱼生存在户外水域,它的安全概率和安全指数比养殖鱼要低得多。
no.7安全性
对于野生鱼虾,它的风险来自不可控,水体中重金属层层富集,接触的微生物和病菌更多,更容易感染寄生虫。食用野生鱼类还不能保证安全性,目前对水产品的安全监测只覆盖养殖鱼类,对野生鱼的检测还属监管空白,安全性无法保证。
而养殖鱼因为产品品种差异,地域差异,养殖户观念差异,出产的产品安全性天差地别,虽说安全性也无法确保百分百,但随着技术的发展,政策的监管,它的安全系数明显要比野生鱼高得多!
结论:食用野生鱼的健康风险大,如果你想尽可能少地摄入污染物的话,请避免选择野生鱼,特别是婴儿和孕妇等高风险人群!
看完以上分析,
现在的你还认为野生鱼真的是
纯天然100%健康营养的野生美味吗?!
小编劝大家还是别再执迷不悟了!
认为野生鱼更鲜更有营养
其实是一个常识性误区!
目前全国普遍存在水体污染,
生长周期越长对健康越不利。
一条3斤重的草鱼,
池塘养殖只需一年,
而野生草鱼则需两年时间。
生长期越长,面临的水体环境越复杂,
对污染物吸附能力越强,
所以不主张食用野生鱼。
工业污染、生活废水、重金属超标、
病毒变异、寄生虫滋生、摄食杂乱、
细菌、核辐射......
在欧美,野生鱼类往往不被作为食品推荐!
在他们眼中,
野生鱼就等同于质量安全不保证。
也相当于我们常说的“三无产品”
其实当今社会科技进步飞快
人工养殖技术已经非常成熟
不用看老天爷的脸色开饭了!
①水泥池工厂化养殖
②不锈钢深水网箱养殖
③集装箱循环水养殖
这些高度可控的养殖模式
不仅能够保证生产的安全性和集约性
而且也大幅提升了人工养殖鱼的安全、健康和营养!
真的是大写的
尤其是最近一年兴起的、受控式高效循环水
集装箱养殖模式
打造出了一个
恒温、恒湿、恒氧、恒光、恒菌、恒藻
的封闭流水系统
养出的鱼,经过多方权威机构检测
所有指标均已远远超出欧盟食品卫生标准
采用高科技养殖技术,
在封闭式的环境里,再造洁净海洋生态,
使鱼类在充足的氧气、丰富的微生物、
免受自然危害和污染的环境里自由长大
不含任何抗生素、化学或污染物质。
养殖出的宝石鲈鱼等种类
肉质韧劲十足,鲜美无比。
无疑是中国水产消费者的福音,值得期盼!
不过,可能会因为成本高,售价昂贵~
不过小编认为
食得放心食得健康比一切都重要!(本文转自【搜弧健康,作者/周亦川、新华社、广州好嘢】。如有版权问题,敬请联系wx fishfirst.cn。)

海西分类信息网,免费分类信息发布

VIP推荐

免费发布信息,免费发布B2B信息网站平台 -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沪ICP备09012988号-2
企业名录